2008年10月8日 星期三

【轉錄】想我那海角七號家園

海角七號很紅,是台灣有史以來票房最好的華語片(希望可以打敗Titanic成為最賣座的影片),每個觀眾都有不同的哭點、笑點,都可能對不同的場景有所感動,但哭過笑過之後,是否有所省思?

我們之中的多數人,也都離鄉背井工作,有人在新故鄉置產了,有人一心一意想回去,有人還在等待。

希望有一天,我也能摔爛某個東西(Notebook?),帥氣的搬回南部...

「操你媽的台北!」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2008-10-07 中國時報 【郭子祥】
 那天在中國時報的特別報導裡,看到了電影《海角七號》劇照中的老家,報導中特別提到「屋主在台北」,這句話就像海劇的劇情,透露出無盡的人事滄桑和恆春人的無奈。為了一睹故鄉在電影中的風情,我特別利用假日專程去看電影,因為擔心只看一場可能看不真切,就買了連續兩場的票,想很用心的來感受海劇的萬千劇力。

 當鏡頭出現「汾水長流朝金屋 陽光普照拱玉堂」的郭家堂聯,那是我熟悉的家園。「有人在嗎?」阿嘉穿過了甬道,那老年「友子」靜坐的地方,正是從前老祖母曬太陽、耙豆豉的地方,這一剎,使我沉浸在無盡的傷感裡。

 為什麼留下老祖母一個人在鄉下?因為子孫都出外去了。「埋骨何須桑梓地 人間無處不青山」,曾經老一輩的人都鼓勵子弟們出外去打拚;但這些年由於不景氣,在都市工作賣氣力的一些鄉下子弟又回流到鄉下。恆春地區的村里部落,都有一些像阿嘉的年輕人;能夠有阿嘉這般奇遇卻少之又少,更何況阿嘉得到的也只是臨時的表演,過後呢?阿嘉之外的回鄉青年,又怎麼辦呢?

 上山打獵吧!有野生動物保護法管著;下海挖貝類吧!有國家公園法管著;拿起舊弓箭打灰面鷲吧!有保育團體顧著。利用自然的不行,那麼利用人文的吧!鄭怡的「月琴」唱紅了民歌;江蕙的「落山風」紅冠了台語歌;陳達也揹著月琴在台北唱過。然而瘋過了,幾個人會欣賞恆春民謠?你拿民謠演唱給誰聽?

 就以我來說:絞盡腦汁將沈葆禎槓走西鄉從道,建置恆春縣、城,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寫成小說,問了多少出版社,一聽是歷史小說,也沒有一家願意出版。人文的不行,去做工吧!國家公園這規定、那限制,就連有原住民基本法保障也沒用;到大飯店、大民宿、海生館找工作,人家是BOT,大財團可不一定會雇用你。

 於是在「海角七號」附近圓環上蘋婆樹下的石板上,不時躺著待業的青年。沒有工作逼得有人鋌而走險去山上偷挖造景樹「七里香」去賣,可憐難逃法網;難怪不久之前,手機簡訊比賽第一名,竟然是:馬總統我們幫你找到了工作;現在請你幫我們找工作。

 我想除了要趕快幫我們的鄉親找工作,看了《海角七號》我還有另外的感慨,那就是不要過於消耗恆春。

 想想,要我們不要捕伯勞鳥、灰面鷲,但是,一大堆前來賞鳥的人,在我們的村野不見生下幾顆蛋,卻見丟了一堆垃圾。再如《海角七號》劇中拿我們恆春人的素行去搞笑,卻忽視了我們樂天、執著、不嫌棄自己的普世價值。借用了茂伯的民謠演奏工具,卻不見把恆春民謠在劇裡唱一下,就像從前那些採集民歌的人,藉陳達來成就他們的研究,然而,斷章取義式的紹介,讓外地人聽到的只是走了味的恆春民謠。我們恆春不該是這樣的;台灣也不該是這樣的。

 《海角七號》總有下片的時候,然而恆春是永遠不會下片的。但願那麼多看了《海角七號》的人都能覺悟起來,同時影響更多的人來愛恆春,來愛我們的鄉土,進而把台灣經理成海角的樂園。

 (作者為公務員,屏東恆春人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